历史趣谈:在明朝中后期,中西体系外交才开始了正式接触_中国_的中心_帝国
新闻动态

你的位置:韦德最新版本下载 > 新闻动态 >

历史趣谈:在明朝中后期,中西体系外交才开始了正式接触_中国_的中心_帝国

发布日期:2025-07-07 04:14    点击次数:78

在明朝中后期,随着中国与西方的接触逐步加深,中西体系的外交关系才真正开始建立。这一时期的外交活动,实际上是在特定世界格局下进行的,伴随着17世纪以后,西方列强通过激烈的竞争和对外扩张,完成了自己的国际关系体系的构建,并开始触及东亚地区。而中国的明清时期,仍然在以自我为主导的宗藩体系中运作。两者的接触逐步从初步了解转向直接碰撞,世界格局和国际体系因此迎来了大规模的转型与融合。

中国的历史与政治发展走出了独特的道路,建立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政治体系。在近代之前,尤其是在清朝建立后的几百年里,社会和学术界曾对中国的“天朝上国”体系提出过不少批评。西方学者,尤其是以费正清为代表的学者,长期研究中国的传统外交体制,并用“朝贡体制”等术语对其进行总结,通常带有保守、落后等贬义。诚然,中国的传统体制在面对近代西方文化和物质力量的冲击时,确实曾显得力不从心。然而,作为一个历时几千年且长期占据东亚核心的国际体系,这一制度有着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和适应性,不能简单地以“落后”来加以否定。从外交和国际体系的角度看,传统中国最显著的特征,就是其在东亚格局中的中央位置。这并非指中国在地缘上唯一的政权,而是指其在政治、经济发展上的中心地位,是历史演进的自然结果。

展开剩余81%

中国地理上位于东亚的中心,所谓的“中央之国”,无论是统一还是分裂时期,往往都是这一地区最为发达的经济体,通常也是综合国力最强的政治实体。因此,整个东亚区域的地缘政治格局往往围绕中国展开,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“宗藩体系”。与此同时,域外的外交体系多为多中心模式,类似于南亚、西亚北非、东欧和西欧等地区,长期有其中心国家的存在,比如古代的波斯帝国、孔雀王朝、罗马帝国等,近代的英国、法国等国家,也构建了自己的多中心外交格局。

与传统中国中心体制接触的,主要有三大类主体。最直接的便是“华夏边缘”地区,这些地区处于中国的羁縻范围,常常是部族政权。例如西域、漠北、漠南、东北各国和吐蕃等,虽有时脱离中央政权,但始终保持着紧密联系。第二类则是一些地理上邻近的较小国家,包括日本列岛、南洋的岛屿国家以及东南亚、东北亚的陆地邻国。多数这些国家被纳入中国的宗藩体系,形成了长期的外交关系。第三类则是远离中国的强大邻国和域外国家,比如罗马帝国等。对于这些远方的强国,尽管中国与其联系较为间接且偶尔发生,但也并未破坏整体的中国中心格局。

到了明清时期,这一外交秩序愈发明确,朝贡体制与宗藩体系逐渐完善。在某些历史时期,像北宋时期,契丹(辽)、北宋和西夏等国家共同构成了一个类似于“中华”范畴的区域格局。在这些时期,中国在东亚的中心地位相对稳固,而“契丹即中国”也反映了当时东亚国际关系的某种特殊性。

不仅如此,历史上,中国的国际关系也并非完全是大一统的模式。在东周、南北朝、宋辽金夏等时期,分裂的国家间有着大量的联盟、争霸等外交互动。在这些分裂的时代,各国虽然保持一定的独立性,但也进行了广泛的外交接触,形成了类似西方近代均势政治的外交格局。特别是在汉唐时期,中国与外界的外交交往中,很多关系是建立在平等国家地位之上的,这也表明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复杂互动。

尽管中国在东亚的历史上有着深厚的中心地位,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完全拒绝与外界的平等互动。即便是在强盛的统一王朝时期,诸如“夷夏之防”之类的概念,也表明了中国在进行外交时的一种地理和政治上的开放性。与此同时,代表华夏正统的中原政权,虽然有着强烈的中心意识,但也发展出了与强大或相对平等国家交往的经验,并逐步形成了符合自身特点的外交制度和运作机制,展现出强大的适应性和演变能力。

总的来说,由于中国在东亚的特殊地位,再加上明清政权的保守性,尽管西方因素逐渐增多,传统的宗藩体系并未遭遇大的挑战。中国依然牢牢保持着自身的中央地位,宗藩体系的差序结构未有改变。

至于西方世界,尤其是欧洲,直到近代以前,并未成为世界的中心。欧洲的政治影响力,直到罗马帝国鼎盛时期,才局限于地中海周边,且长时间内,欧洲许多地区被穆斯林帝国占领。在蒙古帝国时期,欧亚大部分地区都由蒙古汗国统治。而奥斯曼帝国和波斯等国家,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掌握了亚非拉三大洲的交汇点,成为重要的大帝国。这些帝国的外交模式多以征服为主。在明清时期,中国作为东亚的核心大国,其外交关系主要集中在周边的邻国,主要通过朝贡体系维系,采取的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共生模式。

然而,15至16世纪,欧洲国家为追求财富与资源,开启了地理大发现,开始向全球扩张。葡萄牙、西班牙等国率先进行掠夺和扩张,荷兰则利用发达的航运业成为全球商业的中介。到了17、18世纪,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,英国和法国逐渐崛起,开展了大规模的殖民扩张,开启了激烈的海权争霸。

进入明代中叶,由于中国逐渐缺乏白银,且采用银本位货币政策,逐步与西方世界形成了紧密的贸易往来。明代后期,白银的需求量大增,而西方国家恰恰能提供这一资源。许多学者如贡德·弗兰克在《白银资本》一书中,分析了这一时期白银在东西方贸易中的关键作用,并指出19世纪西方逐步取代了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主导地位。

至于16世纪后,葡萄牙、荷兰等国逐步进入东亚与中国接触,并建立了立足点。葡萄牙在澳门建立了基地,荷兰则占领了印尼群岛,并逐步扩展到台湾岛。随着西方国家的进入,基督教也在明清时期开始传播,对中西交流产生了深远影响。

随着欧洲人对中国逐渐有了更深的了解,16世纪初,他们开始正式使用“China”这一名称来指代中国。中国对外的外交表述也经历了逐步变化,直到清代,才开始广泛使用蒙古语和满语中的“中央之国”之类的称呼。

总体来说,中西外交的接触始于明中期,由葡萄牙人发起。当时,中国的外交体系仍然以朝贡体系为主,且分为朝贡国和非朝贡国两类,通商口岸也受到严格控制。虽然葡萄牙人希望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,但明廷拒绝了这一要求。不过,驻澳门的葡萄牙人最终获得了居留、贸易和自治权,标志着中西体系接触的开始。

发布于:天津市

友情链接:

Powered by 韦德最新版本下载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